以创新引领、客户导向为核心,倡导新科技应用与高质量发展。关注社会责任,透明沟通作为基石,致力于为客户和社会创造卓越和可持续的价值。

——中科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办院方针

Information Center

信息中心

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 产业推动 学部与院士 科学普及 院企共创

中国科大等在金属团簇发光领域取得突破

时间:2024-01-26 03:31:53 来源:来源: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
更多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泉明团队合作,在溶液中实现了金属团簇>99%量子产率的近红外发光,并揭示了其三重态发光机制,解决了这一方向的难题。1月19日,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-unity NIR phosphorescent quantum yield from a room-temperature solvated metal nanocluster为题,发表在《科学》(Science)上。

近红外发射的金纳米团簇在生物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,但这些团簇的近红外发光量子产率(PLQY)通常较低(<10%)。研究通过铜掺杂合成Au16Cu6团簇,发现其在室温无氧溶液中表现出>99%的PLQY。近100%PLQY团簇的制备,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高近红外发光量子产率的金属团簇。

该研究合成了Au22(tBuPhC≡C)18Au22)及其铜掺杂对应团簇Au16Cu6(tBuPhC≡C)18Au16Cu6),并探讨了其光物理性质。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表明,Au22Au16Cu6具有相似的结构。研究对这两个团簇进行基本的发光性质表征发现,Au22的发光峰位于690nm,Au16Cu6的发光峰位于720nm。研究在空气条件下利用绝对法测得Au22Au16Cu6PLQY分别为9%和95%,在无氧溶液中通过绝对法和相对法测得Au16Cu6PLQY均达到100%。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测得Au22Au16Cu6的发光寿命分别为485ns和1.64μs。

该工作通过瞬态吸收光谱进一步研究两种团簇的激发态动力学,发现两种团簇的发光态均来自于三重激发态(T1),并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中观察到不同的动力学过程。在380nm激发下,Au22表现出148 ps的上升过程,而Au16Cu6表现出0.5ps的快速下降过程。研究通过三重态敏化实验证明,这两个过程可归属于S1→T1的系间窜跃(ISC)。铜掺杂使得Au16Cu6具有更小的∆EST,显著加快了其ISC的速率,因此Au16Cu6展现出接近100%的PLQY。

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。

论文链接

中科前沿(厦门)科学技术研究院©版权所有 服务客服:020-36034906 / 4006 285 158    邮编:361006

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广场大厦A4栋 / 厦门市湖里区嘉禾路396号

网址:http://www.zk-yjy.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:ICP备2024030786号